一枚胶囊、一根内镜……北京友谊医院新科技亮相服贸会
“吃下去,它就能完成食管、胃、结肠和小肠的全景检查——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9月11日,在2025年服贸会医疗健康展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副院长李鹏手持一枚“智慧”胶囊大小的设备,向观众娓娓道来。
“吃下去,它就能完成食管、胃、结肠和小肠的全景检查——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9月11日,在2025年服贸会医疗健康展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副院长李鹏手持一枚“智慧”胶囊大小的设备,向观众娓娓道来。
“单疗程照射次数仅1到5次,累计照射时间不到1秒。”长虹旗下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心坦话音未落,听众纷纷举起手机,对准屏幕上“秒速”治疗肿瘤的Flash放疗设备。
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索行擎动科技实践团怀揣着对特殊老年群体的关怀与科技报国的热忱,积极投身于外骨骼辅助设备的研发事业,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果,相关实践成果已成功落地,为特殊老年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孟文勃教授联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丁莉芸教授组成的,2024年第14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医工交叉团队,在Cell旗下临床子刊Med上发表了题为“Real-time diagnosis of Cholangioc
对于医药创新研发来说,既离不开医院的临床需求和临床检验,也离不开医药企业投入研发。9月9日,“百企百院粤医行”医工产销对接活动东莞专场在东莞松山湖松湖药港园区举办。
眼成像技术在监测眼部及全身微循环方面,拥有无创、安全、便携的显著优势。其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眼部疾病的诊疗环节,更能为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疗、病程跟踪与预后管理,提供关键的科学支撑。
近日,RoboCup Malaysia 2025世界机器人公开赛在马来西亚盛大开幕。来自南开大学智能医学、自动化等专业的两支医工融合参赛队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三项冠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山大学作为中国南方高等教育的标杆,其综合实力与学科特色始终备受关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该校在不同评价体系中呈现稳居全国前十的强劲态势:武书连榜单将其列为第8名,软科排名第12位,校友会与ABC排名分别位于第13和第15名。这种排名差异源于各机构对科研产
8月3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徐细明教授团队在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纳米生物技术杂志》,IF: 12.6)上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gnesium
8月3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徐细明教授团队在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纳米生物技术杂志》,IF: 12.6)上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gnesium
北京积水潭医院武勇教授,河南省物理医学学会会长、河南省直三院刘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伟华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郑有卯教授,郑大一附院张弛教授,郑州市骨科医院司文腾教授,河南医药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临床医学中心李记天教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暑期接近尾声,你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是用脚步丈量大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还是投身社会实践,以足迹书写青春诗篇?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延伸的重要途径,青年学子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期间检验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在
6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智能医工创新发展论坛”暨丰台区第二届智能医工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开幕。本次大会由丰台区人民政府和首都医科大学共同主办,聚焦智能医工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通过八大产业基地授牌、重点项目首发、创新场景发布、
7月10日+7月11日+本科生=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高起点定制化入门辅导,结课可获得由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联合颁发的结课证书,文末扫码报名。
为加速医药健康产业数智化升级,深化“从临床到临床”创新模式,大会将聚焦数智化如何重塑医工研发与应用,以“数智驱动医工融合·创新引领健康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张浩、Mazhar Jaffry、Scott Hansen等进行演讲,开展天坛国际脑健康中
“今年,我们迎来了建校10周年。学校助力上海打造‘顶天、立地、强腰’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致力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守门人’。”吴韬介绍,学校主动对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聚焦健康管理和智能医工两大重点学科领域,积极打造“医工、医养、医保”
本次会议以“统计学相关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重点探讨统计学方法在临床研究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与进展,促进临床医学与统计学的跨学科交流,提升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数据驱动决策能力,为医学科研与管理提供方法学支持。日程如下:
5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康养发起,首都医科大学成果转化孵化平台“首科医谷”学术支持的全民公益科普栏目《大国医工》,在第六届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创新与转化论坛上启动发布。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创新与民生福祉的桥梁,对于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能听见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不同需求与困惑——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涌现,房颤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指南中的推荐级别也显著提升,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在第25届心律学大会(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